哥伦布之家 - 介
Museo: Casa di Colombo, Porta Soprana e Chiostro di Sant'Andrea
哥伦布生平简介 — 第一部分(室外区)
克里斯托弗罗·科伦布(Cristoforo Colombo)1451年出生于热那亚(意大利利古里亚地区),出身于来自利古里亚东部(意为“Levante ligure”)的家庭,是家中长子。1455年,他的父母迁入位于Vico Dritto di Ponticello的一处住房,直到1470年全家移居萨沃纳(Savona)。科伦布自4岁到15岁大多在萨沃纳成长,居住在当地的毛织业区(意大利语称“lanaiuoli”),父亲既是织工,也兼营葡萄酒和奶酪买卖。
年少的科伦布对父业兴趣不大。据他本人记述,14岁便开始航海,为热那亚富裕家族效力。他自学成才,对世界奥秘怀有巨大好奇心,既成为熟练的航海家,也以制图见长,兄弟巴托洛梅奥(Bartolomeo)亦为著名制图师。
1480年科伦布从热那亚迁至葡萄牙,结婚并生下长子迭戈(Diego)。正是在葡萄牙期间,他形成了“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群岛(当时欧洲所称的亚洲诸地)”的构想。1483年他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João II)请求资助,但遭拒绝。1485年科伦布迁往西班牙,向多位当局陈述其航行方案,最终于1492年获得西班牙王室(即天主教双王——斐迪南与伊莎贝拉)的批准与资助。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于1451年出生在热那亚,其家族原籍利古里亚东部(意大利语称 Levante ligure),他是三位其他子女中的长子。1455年,哥伦布的父母搬入位于 Vico Dritto di Ponticello 的住处,并在那里居住直到1470年,随后移居萨沃纳(Savona)。因此,克里斯托弗在这里度过了4至15岁的童年与少年时期,居住于当地的 lanaiuoli 区(lanaiuoli 意指从事羊毛加工或羊毛贸易的作坊与商户),他父亲在该区既从事织布(tessitore)工作,也兼营葡萄酒和奶酪的买卖。
显然,年轻的哥伦布对父亲的行当并不十分热衷,这从他后来的生涯可见端倪。他曾写道自己早在14岁便开始出海航行,并曾为热那亚的富裕家族执行航海任务。根据他的回忆,他是个自学成才的人,怀着对世界奥秘的强烈好奇。这种既想认识已知物质世界、又想弄清其运行机制的求知欲,使他除了成为一位娴熟的航海家外,也成为了一名受人尊重的制图师(与他的兄弟巴托洛梅奥同样著称)。
1480年,他从热那亚迁居葡萄牙,在那里结婚并出生了长子迭戈(Diego)。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形成了一个信念:通过向西航行可以抵达“印第安”(alle Indie——在当时欧洲语境下,“印度/印第安”泛指东方富庶诸国,包括印度次大陆及所谓的香料群岛等亚洲地区)。1483年,哥伦布曾会见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João II,意大利文为 Giovanni II),但国王拒绝为他的远航计划提供资助。
然而哥伦布并未因此放弃,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开始向各级当权者陈述并争取支持。经过多次申求,他的方案最终在1492年被西班牙王室采纳并获得资助(当时由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的费尔南多二世——合称“天主教双王”——支持)。
哥伦布传记 — 第二部分(室外区)
从那时起,哥伦布共进行了四次美洲航行——他一直把这些新地称为“印度”,即中国和日本,直到晚年对此产生怀疑。第一次航行于1492年8月3日出发,正如所知,1492年10月12日首次发现新大陆。回国后,哥伦布受到盛大欢迎,并觐见西班牙王室:一个新世界由此进入西方人的认知。
随后又有三次航行,但除第一次带来的个人与思想上的荣耀外,后面三次更为艰难且充满争议,征服难题、恶劣的食物和欧洲人不熟悉的疾病(其中包括梅毒)很快显现;疯狂寻找的黄金也并不如预期那般丰富。
1498年第二次航行归来时,哥伦布与兄弟巴托洛梅奥和贾科莫(称迭戈)被戴上镣铐,因其在新发现领地上被指控暴政和管理不善,这些指控已在西班牙宫廷传开。哥伦布被剥夺了“海洋上将”(Ammiraglio del Mar Oceano)头衔及相应俸禄,但随即按国王命令获释。他余生一直为恢复权利和讨回公道奔走,其子迭戈继承了这一诉求。疲惫多病的哥伦布于1506年5月20日在巴利亚多利德去世。
从那时起,哥伦布共进行了四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他继续将这些地方视为“印度”(意指当时欧洲人所说的“Indie”,即东印度,泛指亚洲诸地,包括中国和日本),尽管在探险后期对此产生了怀疑。第一次航行于1492年8月3日启程,众所周知,对新大陆的首次目击发生在同年10月12日。返回西班牙后,哥伦布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并觐见了国王与王后:一个“新世界”为西方所知晓。
随后又进行了三次航行,但如果说第一次带来了哥伦布本人及其理念的荣耀,那么后面三次则更加艰难、充满冲突。一方面,征服过程中的困难、食物不洁与对欧洲人而言陌生的疾病——其中包括梅毒(一种当时在欧洲并不熟悉的传染病)——很快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被疯狂追求的黄金似乎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丰富。
1498年第二次航行返航时,哥伦布与兄弟巴托洛梅奥和雅各布(俗称迭戈)一同被戴上枷锁,因为在西班牙宫廷上,针对这位航海家的暴政与治理不善的指控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哥伦布被剥夺了“Ammiraglio del Mar Oceano”(可译为“海洋之上将”或“海洋上将”)的头衔及其相应的收入,但随后又按国王的命令获释。哥伦布余生不断进行申诉以求伸张正义并恢复丧失的特权,这些努力随后由他的长子迭戈继续进行;直到疲惫且病重的他,于1506年5月20日在西班牙的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去世。
Casa Colombo(室外区域)
哥伦布故居是对伟大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童年住所的重建。该小宅起源于中世纪,分为两层:底层曾作为父亲多梅尼科·哥伦布的作坊,经营羊毛织造与贸易;上层为居住空间。
档案显示,哥伦布一家于1455年迁入位于Ponticello直巷(意大利原名Vico Dritto di Ponticello),当时克里斯托弗约四岁;他们在此居住至1470年,随后迁往萨沃纳。1684年,路易十四的法国舰队轰炸热那亚,整个区域受损;原房屋在重建为多层后,被并入沿该巷连续的宫殿群中。
1887年,在关于这位热那亚航海家的诸多研究推动下,热那亚市政府购入此屋,作为证明其热那亚出身的实物证据,并将其纳入对Porta Soprana(热那亚古城门)的修复工程,从而使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得以保留。今天展出的为对15世纪(1400年代)面貌的重建,是献给这位热那亚儿子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纪念场所。
让我们进去参观吧!
哥伦布故居是对大航海家克里斯托弗罗·哥伦布(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通常简称“哥伦布”)少年时期居住建筑的重建。这个小型宫宅起源于中世纪,分为两层:底层曾作为其父亲多梅尼科·哥伦布(Domenico Colombo)的店铺,经营羊毛织造及相关贸易(意大利传统的小作坊式店铺,称为 bottega),而上层房间则作为居住使用。
根据档案记录,哥伦布一家于1455年迁入位于 vico Dritto di Ponticello 的这处房屋——当时克里斯托弗罗年仅四岁——并一直居住到1470年全家迁往拉斯佩齐亚附近的萨沃纳(Savona,利古里亚地区的一个沿海城市)。整个街区在1684年遭受了由路易十四(Louis XIV)率领的法国舰队的轰炸而受损:该屋后来在重建时扩高为多层,并被并入沿 vico Dritto di Ponticello 连续建造的一排城宅中。(注:vico 在意大利语中指狭窄的巷道或小街,Porta Soprana 为热那亚城的古城门之一。)
1887年,在对这位热那亚航海家的诸多研究之后,热那亚市政府出于证明其出身于热那亚的实物证据价值,购入了此房屋。随后该建筑被纳入对 Porta Soprana(热那亚老城门及其周边历史区)的修复计划,这一举措使得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中心改造潮中得以幸存。如今我们所能参观到的是对15世纪(1400年代)原貌的重建,因此它成为纪念这位热那亚伟大儿子克里斯托弗罗·哥伦布的真实纪念场所。
我们进去参观吧!
来探索这座房屋吧!
现在是时候走进哥伦布故居(Casa Colombo),去发现它的秘密了。
购买门票后,你可以参观宅邸的各个室内空间,近距离了解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度过青年时光的地方。工作人员会引导你对准并扫描二维码,以继续使用语音导览(audioguida)。
除了建筑本身的历史,你还将获得专属内容,去探索圣安德烈亚回廊(Chiostro di Sant’Andrea —— 一处保存完好的宗教庭院,代表中世纪修道院建筑风格)、索普拉纳城门(Porta Soprana —— 热那亚城内著名的中世纪城门之一)以及热那亚城墙(Mura di Genova —— 曾环绕古城的中世纪防御工事),让你沉浸在这座城市的中世纪核心之中。
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购买门票,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