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万神殿
万神殿是罗马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位于意大利首都的中心地带。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至25年之间,由马库斯·阿格里帕(Marcus Agrippa)委托建造,作为罗马诸神的神庙。如今的建筑是在公元118年至125年间由皇帝哈德良(Hadrian)重建的。
万神殿以其巨大的圆顶和完美的比例而闻名。圆顶的直径为43.3米,与其高度相等,这种设计在当时是一个工程奇迹。圆顶的顶部有一个直径为9米的开口,称为“眼”(oculus),它是建筑物唯一的光源,象征着与神灵的联系。
在历史上,万神殿经历了多次用途的转变。公元609年,它被改建为基督教教堂,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这使其免于被拆毁。今天,万神殿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万神殿的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许多著名建筑师,如米开朗基罗和布拉曼特,都曾受到万神殿的启发。
探索万神殿不仅是一次建筑艺术的欣赏之旅,也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文化体验。它见证了罗马帝国的辉煌和宗教信仰的演变,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家好!这个行程专门为探索万神殿而设计。过去,它是供奉罗马众神的神庙,后来被改建为基督教教堂。如今,它是罗马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漫步其内部,你将发现关于其建筑的趣闻,包括巨大的圆顶、通向天空的开口以及讲述两千年历史的众多符号。
欢迎来到万神殿
欢迎来到万神殿,这是一座特别而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建筑。您正站在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面前,其杰出的建造技巧至今让人赞叹不已。
"万神殿"这个名字源自希腊语,意为"所有神灵的庙宇",因为最初它是献给古罗马所有神祇的。想象一下这个地方曾经汇集了罗马最重要的神像:火星、维纳斯、朱庇特等等。
万神殿由哈德良皇帝在公元118到125年间建造,但在他之前,马库斯·阿格里帕已经建造了一座原有的庙宇,他的名字至今仍刻在建筑的高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庙宇改变了用途:在609年,皇帝弗卡将其赠予教皇博义四世,后者将其改造成了圣玛利亚与殉道者教堂。神像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祭坛和圣物。这一转变使得它得以保存至今几乎完好无损。
这座建筑的独特之处无疑是其巨大的穹顶,中央有一个开口——称为穹顶眼——可以让光线照入,营造出一种非常肃穆的氛围。通过这个开口,进入万神殿的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连接尘世与神灵世界的圣地。
罗通达广场
我们现在位于万神殿前面的罗通达广场,看,这个地方多美啊!这个广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的神庙是圆形的,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壮观的正面和那些大柱子。
很久以前,广场是日常生活的中心。这个区域原本更狭窄,周围都是紧挨着神庙的房屋。后来,在十五世纪,一位教皇决定将周围的建筑移除,以便更好地欣赏万神殿,如同现在这样。
广场中央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喷泉,由贾科莫·德拉波尔塔于1575年建造,后来由路易吉·阿米齐进行了修改。就在喷泉上方,你可以看到一座方尖碑。知道方尖碑是什么吗?它们是起源于埃及的高大纪念碑,通常用来纪念太阳神!这座方尖碑名为马克图欧方尖碑,是在万神殿建成之后很久的1711年被运到这里的。大理石池由四只雕刻的海豚支撑着中央结构,经过数次修复,最后一次是在2017年,现在这座喷泉得以恢复其原有的辉煌。
准备好进入古罗马最迷人的神庙吗?走近入口,准备好探索万神殿——众神的殿堂!
万神殿的前厅:宏伟的柱廊
欢迎来到壮丽的万神殿门廊!让我们在这座宏伟的神庙入口处停留:这称为前廊,就像一个巨大的门廊。
它宽超过30米,深15米。三排排列整齐的高大柱子支撑着它。每根柱子都由花岗岩制成,这是一种非常坚硬且沉重的石头。你知道每根柱子有多重吗?大约60吨!前八根形成正面立面,其余的则排列在两侧。每根柱子的高度接近12米,它们的任务非常重要:支撑门廊的屋顶,赋予万神殿庄严和雄伟的外观。
现在抬头看看:就在柱子上方,有一个巨大的石质三角形,称为山墙。曾经可以在山墙顶端欣赏到一个青铜雕刻的鹰,象征着神明朱庇特。慢慢向下看,你可以看到刻有古老铭文,纪念马尔库斯·阿格里帕,他在多达两千年前首次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神庙!
万神殿的圆顶
抬头看看,小探险家!万神殿的圆顶是最古老、最大的圆顶之一,其直径超过43米:就像一个巨大的球体可以完美地置于这个空间中。
古罗马人是如何建造它的呢?他们使用了一种巧妙而复杂的技术。随着建筑向上延伸,材料变得越来越轻。在底部使用了沉重的石材,而在上方则使用了轻如海绵的火山石—浮石。
看看这些镶板:圆顶上的方形凹陷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实际上帮助减轻结构重量并增强稳定性。
在圆顶的中央,你可以注意到一个直径9米的圆形开口—圆孔,它让光线(甚至雨水!)进入。是的,你没听错:圆孔始终是敞开的!但不要担心:地板上有一个排水系统可以收集雨水,避免积水。与此同时,从上方射入的光线在一天中不断移动,照亮寺庙的不同部分,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日晷。
万神庙的后殿和圣祭坛
我们现在站在万神殿的后殿前,这是理解万神殿如何转变为基督教教堂的重要元素之一。
这是一面位于祭坛后面的弧形墙壁。当哈德良皇帝建造万神殿时,这部分并不存在。在七世纪时,万神殿成为基督教教堂后才被添加。
后殿位于入口的对面,象征性地取代了可能曾经占据这一位置的皇帝雕像。它的半圆形结构象征着天空,引导信徒的目光向着祭坛,这也是基督教礼拜的精神中心。
装饰也非常美丽:我们今天看到的装饰是在十八世纪时添加的,当时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希望使其更为珍贵。
主祭坛则是这个神圣之地的核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祭坛的位置并非偶然,而是设计在入口与圆顶大孔——天眼之间,仿佛连接着大地与天空,尘世与神圣的维度。
祭坛装饰华丽,色彩斑斓的大理石使其更加闪耀。
数百年来,这个空间中曾举行过许多隆重的仪式:加冕典礼、婚礼、国家葬礼。直到今天,每个星期日,这里仍会举行弥撒。
拉斐尔·圣齐奥的墓穴
我们来到了一座非常重要的墓:拉斐尔·桑奇奥的墓,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他在1520年去世,当时年仅37岁,但已经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作品。
拉斐尔去世时,许多人感到悲痛,甚至连教皇也不例外。拉斐尔生前曾表示希望能被安葬在这个神圣的地方,这一愿望得到了尊重,因为他被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他的墓碑上,写着彼得罗·本博(Pietro Bembo)的一句话:“拉斐尔长眠于此,连大自然都担心被他超越,直到他去世时,害怕自己也将与之同去。”
在他的墓上方,有一尊石制半身像,也就是他的面容的雕塑。在他身旁,还安葬着他的未婚妻玛丽亚·比比耶纳,可能还有一些他最信任的弟子。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之墓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座非常重要的墓穴。这里安葬着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他是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位国王。1878年去世时,决定将他安葬在这里,罗马的心脏地带。
他的墓碑上写着:“国家之父”,因为他是将所有小意大利国家联合成一个国家的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即使墓穴本身设计简朴,但在这座宏伟的神庙中,他的存在感十分强烈。在此,古罗马与现代意大利的历史相交融。事实上,他并不是这里唯一的国王:他的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也安葬在这个特别的地方。
翁贝托一世之墓
在他的父亲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旁边,我们还可以找到意大利第二位国王翁贝托一世的陵墓。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变革和艰难。有人称他为“仁慈者”,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因为他的统治也伴随着抗议和复杂的时刻。
1900年,他在蒙扎以悲惨的方式去世,并被埋葬在这里,以延续皇室传统。
他的陵墓优雅而简朴,用象征君主制的符号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