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殿:天地之间的和谐
万神殿是罗马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最初是一个罗马神庙,后来成为一座教堂,如今则是国王和艺术家的陵墓。在其内部漫步时,你会发现关于其建筑的趣闻,包括巨大的圆顶、通向天空的开口以及讲述两千年历史的众多符号。
罗马万神殿简介
欢迎来到万神殿,这座沉默的见证者经历了近两千年的罗马历史。 我们正站在古代最非凡的纪念碑之一前,这是一座代表罗马工程和建筑巅峰的建筑。 “万神殿”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诸神之庙,反映了它最初的宗教功能。由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18年至125年间建造,该建筑取代了由马可·阿格里帕建造的前一座寺庙,我们今天仍能在前额饰板上看到其铭文:“马可·阿格里帕,卢修斯之子,于其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时建造了这座建筑。” 在我们的旅程中,我们将探索这一神圣空间如何跨越世纪,从一个供奉所有神祇的异教寺庙转变为公元609年供奉圣玛丽亚纪念殉道者的基督教教堂。这一转变由教皇博尼法斯四世主导,反而有助于其保存,使我们今天能几乎完整地欣赏它。 万神殿体现了几何的完美:其半球形穹顶,中央天窗(oculus)向天空开放,创造了大地与苍穹之间、人类与神灵之间的永恒对话。
古代万神殿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我们现在正站在历史上宗教延续性最卓越的例证之一面前。万神殿,其名字来源于希腊语的 pan(所有)和 theon(神圣),最初被设想为供奉罗马万神的神庙。 由马尔库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 27 年下令修建,并于公元 126 年左右由皇帝哈德良重建,这座建筑代表了异教宗教建筑的巅峰。 它的壁龛中供奉着主要神祇的雕像:火星、维纳斯、朱庇特,以及其他保护罗马及其帝国的神灵。 其结构的完美和谐,其中半球形的圆顶象征着天穹,创造了一种在现实世界与神圣世界之间有形的联系。 公元 609 年,一场划时代的转变发生了:拜占庭皇帝福卡捐赠了该建筑给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其祝圣为一座基督教堂,献给 圣玛利亚和殉道者。这一转换没有带来破坏,而是重新诠释:所有神祇的神庙成为了唯一的基督教上帝之家。 曾供奉异教神祇的壁龛后来安置了基督教祭坛和殉道者遗物。 这种宗教的蜕变可能是该建筑历经几个世纪而得以非凡保存的主要原因。观察内部,我们仍能感受到这种双重性质:罗马异教建筑突出宇宙数学完美的同时,与中殿的基督教元素及侧边小圣堂和谐共存。万神殿因此成为精神延续的罕见例证,人类对神圣的追求以不同但同样强大的形式在这里得到了表达。
罗通达广场
我们来到了罗通达广场,罗马最具魅力的广场之一,是观赏万神殿宏伟立面的绝佳舞台。广场的名字正是源于这座神庙的圆形结构,其雄伟的身躯主宰着周围的空间。在古罗马时期,此区域的面貌截然不同:空间更为狭窄,地势更低,附近的建筑直接依附于神庙。直至15世纪,教皇欧根四世下令拆除中世纪建筑,才给这座古迹恢复了所应有的空间。 在广场中心,您可以欣赏到由贾科莫·德拉·波尔塔于1575年设计的十六世纪喷泉。后来,1711年,建筑师菲利波·巴里奥尼在喷泉上增添了一个惊人的元素:来自赫利奥波利斯拉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埃及时期方尖碑。这种垂直的延展与广场的水平结构及万神殿立面的庄严形成了完美的视觉对比。 从这个优越的观赏角度,您可以享受最和谐美的前廊景观,其科林斯柱和三角形山花正展现在眼前。
前廊
让我们停下来欣赏一下前厅,这是通往万神殿入口前的宏伟前庭。这座壮丽的门廊,深达15米,宽33米,是古罗马最非凡的立面之一。支撑它的十六根科林斯柱——前面八根、两侧各四根——来自埃及,是古代世界最大物流工程之一的产物。这些单体柱由花岗岩制成:前面的为粉红色,侧面的为灰色。 抬头仰望三角形山墙:曾经有一只象征朱庇特的青铜鹰雕,四周是如今已消失的装饰。下面的楣梁上刻着:“卢修斯之子、三次担任执政官的马可·阿格里帕建造了它。” 这是对公元前27年原始神庙的致敬,该神庙现在已遗失,哈德良皇帝在公元118至125年间新建的建筑中保留了这一铭文。 前厅有一个明确的象征意义:它是城市混乱世界与穹顶神圣空间之间的过滤器。它代表从人类到神圣,从尘世到普遍的过渡。
青铜宏伟大门
在您眼前展开的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门之一:万神殿的青铜大门。高近7米,这件杰作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建造于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尽管经过近两千年的岁月洗礼,这扇大门的门扇仍能够令人惊讶地轻松开启,这得益于一种体现罗马人精湛工程技术的铰链系统。 观察这些尽管被岁月磨蚀但仍可见的细节:框架、铆钉,极简的装饰无不展示了一种精致且实用的金属工艺。有趣的是,这扇门略小于包容它的门洞,这种差异是7世纪时的后期改动结果,当时万神殿被改造成一座基督教教堂。 穿过这个门槛象征着一次象征性的举动:离开外部世界,进入一个几何与灵性相融合的空间。
万神殿的圆顶
抬起头来。在您眼前展现的是人类工程史上最非凡的杰作之一:万神殿的穹顶。这座直径达43.3米的无加固混凝土穹顶,即便在今天,仍然是同类结构中的世界最大。它的建造堪称平衡、轻盈与远见的杰作。 罗马人采用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技术:随着高度的增加,用于建造的混凝土逐渐变轻。在基座部分使用重石,而在顶部则采用了多孔材料如浮石。内壁上的凹槽不仅仅是装饰性元素,还能减轻整体结构的重量,并提升其稳定性。 穹顶的中心有一个直径9米的开口——天窗(oculus),自然光由此进入室内,直接连接室内空间与天空。这个天窗并没有安装玻璃或任何覆盖物,一直保持开放状态。雨水通过地面上一个复杂而隐蔽的排水系统被有效收集。透过天窗的阳光沿着墙壁移动,仿佛一座天然的日晷,伴随着每个白昼的时光。这座完美的穹顶可以将一个完整的球体嵌入圆厅空间中。
万神殿的地面
在我们脚下铺展的是万神殿的原始地面,追溯至公元二世纪哈德良大帝时期。此地面是古代少数几乎完整保留至今的元素之一。 仔细观看:精致的几何图案交替着圆形、方形和矩形,这些图案采用来自帝国各地的彩色大理石制作而成,每个细节都不曾随意。这些形状的和谐美感反映了支配整个万神殿建筑的数学完美。 如果你随着这些几何图案的指引继续观察,会注意到所有设计最终汇聚于圆厅的中心,正是透过穹顶圆孔洒下的光束瞄准的地方。
万神庙后殿
我们现在来到后殿,这是理解万神殿如何转变为基督教教堂的重要元素之一。这个半圆形结构在哈德良的原始设计中并不存在。它是在公元7世纪由弗卡捐赠给教宗博义四世时添加的,并献给为“圣玛利亚诸殉道者教堂”。 后殿位于入口的对面,象征性地取代了可能曾在此位置的皇帝雕像。其半圆形状让人联想到苍穹,并引导视线至祭坛,成为基督教礼拜仪式的精神中心。尽管此结构打破了原建筑的对称性,但后殿对于万神殿的存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将其转变为一个仍在使用中的教堂,避免了其他许多异教庙宇所遭受的废弃命运。 请注意观察后殿穹顶的装饰:现有的巴洛克风格布置是应教宗克雷芒十一世在18世纪进行的。这一细节显示了万神殿是一个活着的、有生命的结构,尽管历经时间的改造,却始终备受尊重。此处结合了罗马建筑、中世纪的精神以及巴洛克的风格意识:后殿本身就是这座永恒之城的文化和精神连续性的象征。
大祭坛
在您面前展开的是大祭坛,它是万神殿1400多年来的精神核心。正是在这里,于公元609年,教皇博尼法乔四世因拜占庭皇帝福卡的捐赠,将这座异教神庙奉献给了“殉道者圣母”。这一举措标志着历史性的转折:一个供奉众神的庙宇变成了基督教的圣地。 今天您所见的祭坛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多次修缮,但它始终与原建筑的和谐相契合。其位置绝非偶然:正处于入口与穹顶圆洞的交汇点上,形成了一个将天地相连的象征性轴线。在这里主持弥撒的人,理想地处于宇宙的中心,仿佛在通向无限的巨大穹顶之下。 祭坛面饰由珍贵的多色大理石制成,与背后的后殿共同闪耀,创造出完美的视觉平衡。几个世纪以来,这片空间见证了庄重的仪式:加冕礼、婚礼、国葬。直到今天,每个星期日这里都会举行弥撒。令人着迷的是,在古罗马人曾仰望星空的同一地点,现在升起的是基督徒的祈祷。这种跨越时代与灵性的对话,使得万神殿始终充满生机。
拉斐尔之墓
我们现在站在拉斐尔·桑西奥的墓前,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大师之一。1520年,他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去世,仅仅37岁。传说他是在自己生日这天去世的,那天正好是耶稣受难节。拉斐尔最后的愿望是被安葬在这里,位于万神殿的中心,这个地方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能代表他在艺术中追求的和谐与完美。 在墓碑上,我们可以看到由彼得罗·本博撰写的墓志铭,上面写道:“这里躺着拉斐尔,生前大自然怕被他超越,死后则害怕与他一起灭亡。”在墓的上方,1883年由朱塞佩·法布里斯雕刻的大理石半身像对这位大师表示敬意。1833年,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下令打开墓穴以确认其内容物。遗体被识别出来,今天,拉斐尔的未婚妻玛丽亚·比比埃纳和他一些最忠实的弟子也安葬在他身边。 这座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墓地,是对美丽与艺术的永恒致敬。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之墓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位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陵墓。这个庄重而简朴的纪念碑在万神殿的历史上开启了新篇章。1878年国王去世后,被决定安葬在这里,将这座罗马神庙转变为国家圣殿。 墓碑上铭刻着"祖国之父"——这一称号颂扬了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墓地的简单与整个建筑的宏伟形成了深刻的庄严感。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选择:象征永恒的万神殿因此成为古罗马与现代意大利之间的桥梁。萨伏伊王朝的其他君主也在此长眠,将这里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君主“万神殿”。
翁贝托一世之墓
我们现在站在萨沃亚王朝翁贝托一世的陵墓前,他是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二任国王。他被安葬在其父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陵墓旁,这不仅是一个象征性举措,更代表了王朝权杖的传递,突显出年轻意大利王国君主制的延续性。翁贝托一世的统治时期是1878年至1900年,这段时期充满了重大变革和激烈的社会紧张。他被称为“仁慈者”,但他的统治充满争议,并因对1898年米兰民众暴动的强烈镇压而备受指责。 1900年7月29日,他在蒙扎被无政府主义者盖塔诺·布雷西刺杀,生命戛然而止。万神殿被选为其安葬之地,以在国家的心脏永远铭记萨沃亚王朝,与民族英雄们毗邻。 请观察他的陵墓:它朴素而典雅,由珍贵的大理石制作,并装饰着君主制的象征。十九世纪末期的葬礼艺术结合了古典的庄严感和现代风格,反映出正在建设中的王国身份。在这个古老的异教神庙改建成的基督教教堂中,这些皇家陵墓为万神殿复杂的历史层次增添了新的内涵。这里古今共存,神圣与世俗在世界独一无二的平衡中和谐共生。
万神殿喷泉
现在,我们来到了我们旅行的最后一站,在宏伟的广场上,这里位于万神殿前。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万神殿喷泉,这是罗马最具戏剧性的巴洛克喷泉之一。它建于1711年,由建筑师菲利波·巴里吉奥尼根据教皇克莱孟十一世·阿尔巴尼的意愿设计建造。 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其上的方尖碑,名为玛库泰方尖碑。它高约六米,是一块红色花岗岩的巨石,尽管是罗马时期的作品,但以埃及风格打造,可能是在皇帝多米齐安统治时期制作的。作为古埃及的象征,方尖碑在此地获得了新的意义,并与其背后的万神殿圆顶形成对话。 这个由大理石制成的池子,呈现多弯的外观,并装饰有四只雕刻的海豚,它们支撑着中央结构。喷泉中的一切都传达着巴洛克风格的语言:戏剧性、动感、和谐。它完美诠释了罗马是如何始终能够融合不同文化,将每一个元素都变成更大故事的一部分。 经过多次修复,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喷泉恢复了其原始的辉煌。如今,它成为游客最喜爱的地方之一:一个聚会、休憩之地,也是这次旅程的完美结束。在此,我们的游程落下帷幕:在古老与巴洛克之间,石头与水之间,土地与天空之间。
Pantheon
万神殿:天地之间的和谐
行程语言:
罗马万神殿简介
古代万神殿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罗通达广场
前廊
青铜宏伟大门
万神殿的圆顶
万神殿的地面
万神庙后殿
大祭坛
拉斐尔之墓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之墓
翁贝托一世之墓
万神殿喷泉